人體沒膽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脂肪瀉、脂溶性維生素缺乏、膽道感染風險增加、黃疸等危害。
1. 消化不良:
膽汁由肝臟分泌,膽囊起到儲存和濃縮膽汁的作用。沒膽後,膽汁的儲存和排放規律被打亂,膽汁不能在進食時及時、足量地進入腸道輔助消化。這會導致對脂肪等食物的消化能力下降,患者常出現腹脹、噯氣、食慾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症狀,尤其在進食油膩食物後更為明顯。
2. 脂肪瀉:
由於膽汁分泌和排放異常,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受到嚴重影響。未被充分消化的脂肪會隨糞便排出體外,使糞便變得油膩、不成形,且排便次數可能增多,出現脂肪瀉的情況。長期脂肪瀉還可能導致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問題。
3. 脂溶性維生素缺乏:
膽汁對於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的吸收至關重要。沒膽後,膽汁分泌和排泄異常,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障礙,可能引起夜盲症維生素A缺乏、骨質酥鬆維生素D缺乏、凝血功能異常維生素K缺乏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4. 膽道感染風險增加:
膽囊切除後,膽汁持續流入腸道,失去了膽囊對膽汁的濃縮和調節作用,膽汁在膽道內的流動和壓力發生改變。這容易導致膽汁反流,細菌更容易逆行進入膽道,從而增加膽道感染的風險,引發膽囊炎、膽管炎等疾病。
5. 黃疸:
在極少數情況下,膽囊切除後可能出現膽管損傷、狹窄等併發症,影響膽汁的正常排泄。膽汁淤積在體內,膽紅素代謝異常,就可能導致黃疸,表現為皮膚和鞏膜發黃、瘙癢等症狀。
膽囊切除後,患者在飲食上應盡量清淡,避免高油高脂食物,可少食多餐。同時,要定期進行體檢,監測身體各項指標,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