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局部制動、開窗引流、鑽孔減壓、病灶清除術等。
1. 藥物治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由細菌感染引起,藥物治療至關重要。常用的有注射用頭孢曲松鈉,能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從而達到殺菌效果,對控制骨髓炎的細菌感染有顯著作用;注射用青霉素鈉,通過干擾細菌細胞壁粘肽的合成,使細菌失去細胞壁的滲透屏障,起到抗菌作用,可有效對抗引發骨髓炎的常見病菌;鹽酸克林霉素膠囊,能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對革蘭陽性菌及厭氧菌有較好的抗菌活性,有助於緩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炎症。這些藥物需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使用。
2. 局部制動:對於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局部制動可起到穩定肢體、減少病變部位活動的作用。通過使用石膏托或皮牽引等方式固定患肢,能防止炎症擴散,減輕疼痛。因為肢體活動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可能使細菌隨著血液流動擴散到周圍組織,加重感染。同時,制動還能避免因病變部位骨質破壞而可能引發的病理性骨折,為炎症的控制創造有利條件。
3. 開窗引流: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發展過程中,骨髓腔內會積聚大量膿液,壓力升高,影響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加重組織壞死。開窗引流就是在骨骼上開窗,將膿液引出體外。這樣能迅速降低骨髓腔內的壓力,減輕對周圍組織的壓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抗菌藥物更容易到達感染部位,從而有效控制炎症,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4. 鑽孔減壓: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骨髓腔內壓力增高是導致病情進展的重要因素。鑽孔減壓通過在骨骼上鑽孔,使骨髓腔內的滲出液、膿液等得以引流,降低腔內壓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壓力降低後,能減少細菌及其毒素在局部的積聚,緩解疼痛,同時為組織的修復創造良好的內環境,有助於控制炎症,促進病情恢復。
5. 病灶清除術:當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經藥物等保守治療效果不佳,且局部形成較大的膿腫、死骨等病變時,需進行病灶清除術。手術直接清除感染的骨質、膿液、死骨等病灶組織,從根本上去除感染源。術後再配合藥物治療,能更有效地控制感染,促進骨髓炎的愈合。但手術存在一定風險,需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
治療期間要積極配合醫生,按時用藥,保持患肢制動,避免隨意活動。飲食上多攝入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增強身體抵抗力。按照醫生要求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瞭解病情變化和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