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拖延症可以通過設定明確目標、制定合理計劃、建立獎勵機制、改變思維方式、尋求外界監督等方法。
1. 設定明確目標:對於拖延症患者而言,明確的目標能讓行動更具方向感。當目標模糊時,容易陷入迷茫而拖延。要將大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具體、可衡量、有時限的小目標。比如計劃寫一篇論文,可先設定收集資料、擬定大綱、撰寫初稿等小目標,每個小目標都規定好完成時間,這樣能讓任務不再艱巨,逐步推進,克服拖延。
2. 制定合理計劃:合理的計劃能有效安排時間,避免拖延。拖延症患者常因時間安排混亂而不知從何下手。制定計劃時,要根據任務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排序,合理分配時間。例如一天中有工作任務、學習任務和生活瑣事,按照重要緊急程度安排先後順序,預留適當休息時間,讓計劃既緊湊又有彈性,按計劃執行可減少拖延。
3. 建立獎勵機制:獎勵機制能激發拖延症患者的行動動力。當完成任務能獲得獎勵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帶來愉悅感,從而強化行為。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如完成一組練習題後,獎勵自己看一集喜歡的電視劇;完成一周工作任務後,獎勵自己吃一頓大餐。這種正向激勵能讓患者更積極地面對任務。
4. 改變思維方式:拖延症患者往往存在一些消極思維模式,如過度追求完美、害怕失敗等。要學會改變這些思維,接受不完美,認識到失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比如在創作時,不要一開始就糾結於作品是否完美,先完成初稿,再逐步修改完善。用積極的自我對話鼓勵自己,如我可以先邁出第一步,增強自信心,減少因思維阻礙導致的拖延。
5. 尋求外界監督:外界監督能給拖延症患者帶來一定壓力,促使其行動。患者可以找家人、朋友或同事監督自己,定期彙報任務進展。比如和朋友約定每天互相彙報學習進度,若未完成會有相應懲罰。也可以加入一些互助小組,在群體氛圍中互相鼓勵、監督,共同克服拖延。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充足的睡眠能讓大腦保持清醒,提高做事效率,減少拖延傾向。同時,要不斷提醒自己克服拖延的重要性,持續堅持這些方法,逐步改善拖延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