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免肝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簡稱,是一種由自身免疫反應介導的慢性進行性肝臟炎症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機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的肝細胞,導致肝臟發生炎症、壞死和纖維化。這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多樣,可能包括乏力、黃疸、腹脹、食慾不振等。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和免疫學特徵,自身免疫性肝病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如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
診斷自身免疫性肝病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結果。實驗室檢查中,常見的指標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等可能會出現異常。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 等可以幫助瞭解肝臟的形態和結構變化。
對於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對症治療。藥物治療的目的是抑制異常的免疫反應,減輕肝臟炎症,常用的藥物有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對症治療則是針對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處理,如保肝、利膽、退黃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飲食方面,要保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患者要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進行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控制病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