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腳踝骨折抬高患肢 30 分鐘至 1 小時左右。通常在受傷後的早期,每 1 - 2 小時應抬高患肢一次,每次抬高 15 - 20 分鐘。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和疼痛。在骨折後的恢復過程中,隨著腫脹的減輕和病情的穩定,抬高患肢的時間和頻率可適當調整。
腳踝骨折後抬高患肢是非常重要的護理措施。抬高患肢能利用重力作用,幫助血液回流至心臟,減少局部淤血和腫脹。同時,適當的抬高還能緩解疼痛,為骨折的愈合創造良好的環境。在抬高患肢時,要確保患肢高於心臟水平,可使用枕頭或軟墊進行支撐。
擴展內容:除了定時抬高患肢外,還應注意保持患肢的固定和穩定,避免過度活動導致骨折移位。可以根據醫生的建議使用石膏或支具進行固定,並定期復查,以瞭解骨折的愈合情況。在飲食方面,適當增加富含鈣、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攝入,有助於促進骨折的愈合。
日常護理中,要密切觀察患肢的腫脹、疼痛情況以及皮膚顏色、溫度等變化。如果出現腫脹加重、疼痛劇烈、皮膚發紫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同時,要保持患肢的清潔,避免感染,可定期進行消毒和換藥。在進行康復鍛鍊時,要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用力,以免影響骨折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