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發熱可能是吸收熱、感染、肺不張、輸血反應、藥物熱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降溫、抗感染、促進肺復張、對症處理等。
1. 吸收熱:手術創傷後,機體對手術區域滲出物、壞死組織等吸收可引起發熱,一般體溫不超過38℃,多在術後3天內出現。通常無需特殊處理,可採用物理降溫,如用溫水擦拭額頭、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豐富處,適當增加飲水,促進代謝產物排出。
2. 感染:常見手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手術切口感染需及時換藥,保持切口清潔,必要時拆除縫線引流;肺部感染可鼓勵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必要時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片、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均需遵醫囑用藥;泌尿系統感染要增加水分攝入,嚴重時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
3. 肺不張:多因術後患者咳痰無力、痰液堵塞支氣管等導致。應協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勵其有效咳嗽咳痰,必要時行霧化吸入,如使用氨溴索霧化液、布地奈德霧化液、異丙托溴銨霧化液均需遵醫囑用藥,促進痰液排出,幫助肺復張。
4. 輸血反應: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後可能出現發熱。輕度反應可減慢輸血速度,密切觀察;嚴重時需立即停止輸血,給予抗過敏藥物,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膠囊、地塞米松注射液均需遵醫囑用藥,並對症處理。
5. 藥物熱:某些藥物可引起發熱。需及時停用可疑藥物,一般停藥後體溫可逐漸恢復正常,若體溫較高,可適當給予退熱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膠囊、阿司匹林腸溶片均需遵醫囑用藥。
術後要密切監測體溫變化,記錄發熱規律及伴隨症狀。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鼓勵患者適當活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和機體血液循環。飲食上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若發熱持續不緩解或伴有其他不適,及時告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