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藥的種類較多,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鬱藥NaSSA、三環類抗抑鬱藥TCA、四環類抗抑鬱藥等。
1.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這類藥物包括氟西汀、帕羅西汀、捨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等。常見的副作用可能有惡心、嘔吐、頭痛、失眠、焦慮等,一般在用藥初期較為明顯,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副作用可能會逐漸減輕。相對來說,SSRI類藥物的耐受性較好,副作用相對較輕。
2.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代表藥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副作用可能包括惡心、口乾、出汗、乏力、焦慮、震顫等。與SSRI類藥物相比,SNRI類藥物的副作用可能略多,但個體差異較大。
3.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鬱藥NaSSA:米氮平是這類藥物的代表。常見的副作用有嗜睡、口乾、體重增加、頭暈等。對於伴有睡眠障礙和食慾減退的抑鬱症患者,米氮平可能更為適用,但需要注意體重增加的問題。
4.三環類抗抑鬱藥TCA:如阿米替林、丙咪嗪、氯米帕明等。這類藥物的副作用較多,可能包括口乾、便秘、視物模糊、排尿困難、心動過速、體位性低血壓等。由於其副作用較大,目前在臨床上的使用相對較少,多用於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抑鬱症患者。
5.四環類抗抑鬱藥:馬普替林是四環類抗抑鬱藥的代表。副作用與三環類抗抑鬱藥類似,但相對較輕。可能出現口乾、眩暈、視力模糊、嗜睡等症狀。
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都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類藥物,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產生不同的副作用。在選擇抗抑鬱藥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症狀、年齡、身體狀況、藥物過敏史等,綜合考慮後選擇合適的藥物。同時,在用藥過程中,患者應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用藥,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如果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或藥物不良反應,應及時告知醫生,以便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