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包括消化道潰瘍、急性胃炎、食管靜脈曲張破裂、腸套疊、美克爾憩室等。
1. 消化道潰瘍:多由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分泌過多等引起。兒童可能出現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消化道出血。需使用抗酸藥物抑制胃酸分泌,應用抗生素根除幽門螺桿菌,同時調整飲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規律進餐,促進潰瘍愈合。
2. 急性胃炎:常因飲食不當、藥物刺激、感染等誘發。胃黏膜出現急性炎症,嚴重時可引發出血。要去除誘發因素,如停用刺激胃黏膜的藥物,控制感染。給予胃黏膜保護劑,飲食上先禁食數小時,待症狀緩解後逐漸恢復清淡、易消化飲食。
3. 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多因門靜脈高壓導致,常見於肝硬化等疾病。食管靜脈壓力升高破裂出血,出血量大且急。需及時就醫,通過藥物降低門靜脈壓力,必要時進行內鏡下止血治療,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
4. 腸套疊: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腸壁缺血壞死可引起出血。典型症狀為腹痛、嘔吐、血便等。早期可通過空氣灌腸復位,若病情嚴重或灌腸復位失敗,則需手術治療。
5. 美克爾憩室:是一種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憩室內的異位胃黏膜可分泌胃酸,腐蝕腸黏膜導致出血。確診後一般採取手術切除憩室,術後注意傷口護理,合理飲食,促進身體恢復。
日常要關注兒童飲食和排便情況,保證營養均衡,避免食用過硬、過燙食物。若兒童出現腹痛、黑便、嘔血等異常症狀,應及時帶其就醫檢查,以便早診斷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