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內脫位可能是運動損傷、外力撞擊、關節先天性發育異常、韌帶鬆弛、關節疾病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復位固定、手術修復、康復訓練等。
1. 運動損傷:在進行劇烈運動如籃球、足球時,踝關節過度扭轉、屈伸,超出正常活動範圍,易引發脫位。發生脫位後應盡快就醫,在麻醉下進行手法復位,之後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踝關節4 - 6周,促進恢復。可遵醫囑服用三七傷藥片、雲南白藥膠囊、跌打丸等藥物,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2. 外力撞擊:如遭遇車禍、高處墜落等強大外力衝擊,直接作用於踝關節,導致關節脫位。通常需進行手術切開復位,修復受損的韌帶和關節囊。術後配合使用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片、布洛芬緩釋膠囊,預防感染、減輕疼痛,具體用藥遵醫囑。
3. 關節先天性發育異常:踝關節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異常,導致關節結構不穩定,容易發生脫位。一般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進行矯正,改善關節結構。術後可遵醫囑服用骨肽片、仙靈骨葆膠囊、碳酸鈣D3片,促進骨骼愈合、增強骨質。
4. 韌帶鬆弛:長期的慢性勞損、年齡增長等原因,使踝關節周圍韌帶鬆弛,無法有效維持關節穩定,進而引發脫位。可先嘗試保守治療,如佩戴護踝、進行康復訓練增強韌帶力量。若保守治療無效,考慮手術重建韌帶。可遵醫囑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甲鈷胺片、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緩解疼痛、營養神經、保護關節軟骨。
5. 關節疾病: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疾病,會破壞關節軟骨和骨質,影響關節穩定性,導致脫位。積極治療原發病,如使用甲氨蝶呤片、來氟米特片、塞來昔布膠囊控制類風濕關節炎病情,具體用藥遵醫囑。對於嚴重的關節破壞,可能需進行關節置換手術。
脫位治療後要按照醫生要求定期復查,觀察關節恢復情況。在恢復期間避免過早負重行走,防止再次脫位。同時,要積極進行康復鍛鍊,促進關節功能恢復,但要注意鍛鍊強度和頻率,避免過度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