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到腳踝腫了可能是軟組織損傷、韌帶拉傷、關節脫位、骨折、創傷性關節炎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復位固定等。
1. 軟組織損傷:多因外力作用使腳踝局部軟組織受損,毛細血管破裂出血進而腫脹。受傷 72 小時內冷敷,每次 15 - 20 分鐘,每天 3 - 4 次,可收縮血管減少出血;72 小時後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腫。疼痛明顯時可遵醫囑用雲南白藥膏、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活血止痛膠囊。
2. 韌帶拉傷:運動中突然扭轉等導致韌帶過度拉伸而損傷。應立即停止活動並制動,可使用彈力繃帶適當加壓包扎。可遵醫囑口服三七片、跌打丸、布洛芬緩釋膠囊。後期進行康復訓練,如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等。
3. 關節脫位:多因暴力作用使關節面失去正常對合關係。需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進行手法復位,復位後用石膏或支具固定關節 2 - 3 周。可遵醫囑服用獨一味軟膠囊、傷科接骨片、洛索洛芬鈉片。
4. 骨折:外力撞擊等導致骨質連續性中斷。應避免移動受傷部位,及時就醫。根據骨折情況選擇保守治療如石膏固定或手術治療。可遵醫囑用骨肽片、仙靈骨葆膠囊、碳酸鈣 D3 片促進骨折愈合。
5. 創傷性關節炎:崴腳後關節軟骨損傷等引發。要減少關節負重和過度活動,可進行熱敷、按摩等。可遵醫囑外用氟比洛芬凝膠貼膏、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雙醋瑞因膠囊。
受傷後要注意休息,避免過早下地行走或劇烈運動。按照醫生要求定期復查,觀察恢復情況。若腫脹、疼痛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