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可分為早期、活動期、緩解期、晚期、關節畸形期等。
1. 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早期,患者可能僅出現關節的輕微疼痛、腫脹,疼痛多呈對稱性,常累及手指、手腕等小關節。晨僵現象開始顯現,一般持續時間較短,可能在數分鐘至半小時。此時關節的影像學檢查可能無明顯異常或僅有輕微的軟組織腫脹表現。
2. 活動期:此階段關節疼痛、腫脹症狀加重,晨僵時間延長,可達到1小時以上。受累關節數量可能增多,除小關節外,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等也可能受累。血液檢查中,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等指標可能升高,血沈、C反應蛋白等炎症指標也會明顯異常,關節影像學檢查可見關節間隙變窄、骨質侵蝕等。
3. 緩解期:經過規範治療後,患者的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明顯減輕,晨僵時間縮短甚至消失。炎症指標逐漸恢復正常,關節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需密切關注病情變化,防止復發。
4. 晚期:關節疼痛、腫脹持續存在,關節功能嚴重受限。由於長期的炎症侵蝕,關節軟骨和骨質遭到嚴重破壞,關節出現畸形,如手指關節的天鵝頸畸形、紐扣花畸形等。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受到極大影響,行走、穿衣、進食等都可能變得困難。
5. 關節畸形期:這是類風濕關節炎較為嚴重的階段,關節畸形進一步加重,甚至可能導致關節強直、脫位等。患者不僅身體上承受巨大痛苦,心理上也可能出現焦慮、抑鬱等問題。
類風濕患者應定期復診,遵循醫生制定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進行康復鍛鍊,以控制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