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播散的途徑有局部蔓延、淋巴道播散、血道播散、種植性播散、醫源性播散等。
1. 局部蔓延: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可經組織間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圍組織和器官蔓延,引起新的炎症病灶。例如,急性膀胱炎可向上蔓延至輸尿管和腎盂,引發腎盂腎炎;又如,皮膚的癰可向深部組織蔓延,導致蜂窩織炎。
2. 淋巴道播散:病原微生物可經淋巴液進入局部淋巴結,引起淋巴結炎。如果感染未能得到控制,病原體可進一步沿淋巴循環擴散至遠處淋巴結。例如,足部感染時,細菌可經淋巴管擴散至腹股溝淋巴結,導致淋巴結腫大、疼痛。嚴重時,多個淋巴結可相互融合,形成較大的腫塊。
3. 血道播散:炎症灶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直接或通過淋巴道進入血液循環,引起菌血症、毒血症、敗血症和膿毒敗血症等。菌血症是指細菌短暫入血,但未在血液中大量繁殖;毒血症是指細菌產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狀;敗血症是指細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狀;膿毒敗血症則是指化膿菌引起的敗血症,除了有敗血症的表現外,還可在全身多個器官形成多發性膿腫。
4. 種植性播散:當體腔內器官的炎症累及漿膜時,病原微生物或炎性滲出物可脫落並種植在體腔的其他部位,引起新的炎症。例如,結核性胸膜炎時,胸膜上的結核菌可脫落種植在腹膜上,導致結核性腹膜炎。
5. 醫源性播散:在醫療操作過程中,如手術、穿刺、插管等,如果無菌操作不嚴格,可導致炎症的播散。例如,在進行靜脈輸液時,如果針頭被污染,細菌可進入血液循環,引發敗血症。
炎症的播散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損害,一旦發現炎症,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控制炎症的發展,防止其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