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腳後跟痛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跟骨骨刺、足跟骨折、跟骨腫瘤等引起。
1.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腳後跟痛的常見原因。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著點發生無菌性炎症所致,常因長時間行走、跑步等過度使用足部引發。晨起或長時間休息後邁出第一步時疼痛明顯,行走一段距離後疼痛可緩解,但長時間活動後疼痛又會加劇。
2.跟腱炎:多因跟腱反復受到劇烈拉伸引起,如頻繁進行跳躍、跑步等運動。跟腱附著於跟骨處會出現疼痛、腫脹,活動時疼痛加重,尤其是在踮腳尖或蹬地動作時。
3.跟骨骨刺:跟骨骨質增生形成骨刺,刺激周圍組織導致疼痛。疼痛在行走或站立時較為明顯,X線檢查可發現跟骨處的骨刺。不過,並非所有跟骨骨刺都會引起疼痛。
4.足跟骨折:多有明確的外傷史,如高處墜落、重物砸傷等。受傷後足跟部會立即出現劇烈疼痛、腫脹、淤血,無法正常行走。
5.跟骨腫瘤:相對較為罕見,可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早期可能僅表現為足跟部隱痛,隨病情發展,疼痛會逐漸加重,還可能伴有局部腫塊、活動受限等症狀。
出現腳後跟痛,應注意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選擇合適的鞋子,減輕足跟壓力。若疼痛持續不緩解或加重,需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