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三伏貼在每年農歷三伏天期間進行。具體時間區間為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每伏第一天開始,持續貼敷3 - 5天。通常初伏在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中伏在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末伏在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時段,人體陽氣在此時最為旺盛,體表經絡中氣血也最為充盈。三伏貼正是利用這一特點,將特殊調配的中藥膏劑貼敷在特定穴位上。通過藥物對穴位的溫熱刺激,激發經氣活動,使藥物持續作用於經絡臟腑,調節人體陰陽平衡,增強機體免疫力。
在三伏天進行三伏貼,能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對於一些冬季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虛寒性胃痛、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貼敷後,藥物的有效成分會逐漸滲透入體內,改善人體的內環境,增強機體抵御外邪的能力,減少疾病在冬季的發作頻率和症狀嚴重程度。
進行三伏貼後,要注意保持貼敷部位清潔乾燥,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出汗過多影響藥物吸收。貼敷期間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若貼敷部位出現輕微紅腫、瘙癢等現象,屬於正常反應,無需特殊處理;若出現嚴重過敏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同時,三伏貼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以確保選穴準確、用藥恰當,達到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