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膿皰瘡是一種發生於新生兒期的急性、傳染性、化膿性皮膚病,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
新生兒皮膚嬌嫩,免疫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使得細菌容易侵入並大量繁殖,從而引發膿皰瘡。該病多在出生後1周內發病,好發於頭面部、頸部、尿布包裹區及四肢等部位。起初表現為散在的紅斑,迅速發展為薄壁水皰,皰液由清亮很快變為渾濁膿性,皰壁易破潰,破潰後可露出紅色糜爛面,有黃色滲液,乾燥後形成黃色膿痂。
新生兒膿皰瘡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可通過接觸傳播,如醫護人員的手、衣物、床單等,若不及時隔離和治療,很容易在新生兒病房或家庭中傳播,導致多個新生兒發病。嚴重時,細菌可能侵入血液,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危及新生兒生命健康。
日常要注意新生兒皮膚清潔護理,保持皮膚乾爽。衣物、尿布應選擇柔軟、透氣性好的材質,並勤更換。護理新生兒前後要洗手。若發現新生兒皮膚出現異常,應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進行治療,切不可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或引發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