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癰瘍是指發生於體表的化膿性疾病,是中醫外科常見的病症之一。
癰瘍的發病原因多為外感六淫邪毒、過食膏粱厚味、內郁濕熱火毒等,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營衛不和,從而形成局部的紅腫熱痛、化膿潰爛等症狀。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癰瘍可能包括各種皮膚感染、癤腫、癰、蜂窩織炎等疾病。
在中醫治療癰瘍的過程中,會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和患者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初期,多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常用的中藥有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成膿期,則以托毒透膿為法,如使用黃芪、***、皂角刺等藥物;潰後期,主要是調理氣血、生肌收口,可選用當歸、白術、白及等。中醫還會運用外治法,如敷藥、熏洗、切開排膿等,以促進癰瘍的愈合。
對於癰瘍的預防和調護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避免搔抓皮膚,防止感染。飲食上,要注意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同時,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如果發現皮膚有異常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