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時需注意選擇安全水域或正規泳池、做好熱身運動、避免空腹或飽腹下水、控制游泳時長、佩戴防護裝備、警惕身體異常反應等事項。合理遵守這些原則可有效降低溺水、抽筋、中暑等風險,提升運動安全性。
1.選擇安全水域或正規泳池:應避開未開發水域,選擇配備救生員的正規游泳場所,注意觀察水深標識和警示標誌,避免在雷雨天氣或夜間下水。天然水域要特別警惕暗流、漩渦和水溫驟變,兒童需在成人監護範圍內活動。
2.做好熱身運動:入水前進行10-15分鐘動態拉伸,重點活動肩頸、腰背及下肢關節,通過慢跑、高抬腿等提升心率。對於冬泳者需增加冷適應訓練,避免突然接觸低溫水體引發心血管應激反應。
3.避免空腹或飽腹下水:餐後應間隔1小時再游泳,糖尿病患者需隨身攜帶糖果預防低血糖。空腹游泳易引發肌肉痙攣,飽腹狀態下劇烈運動可能誘發胃腸功能紊亂。
4.控制游泳時長:建議單次游泳不超過90分鐘,初學者宜控制在30分鐘內。長時間浸泡會導致皮膚屏障功能下降,出現游泳耳等感染風險,冬季需警惕低溫症發生。
5.佩戴防護裝備:近視者應選用專業防水泳鏡,開放性傷口需貼防水敷料。公共泳池建議佩戴泳帽、耳塞,出水後及時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可有效預防結膜炎、中耳炎等傳染性疾病。
6.警惕身體異常反應:出現心慌、頭暈等不適症狀應立即終止游泳,嗆水後避免強行憋氣。患有癲癇、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需提前評估運動風險,隨身攜帶急救藥物並告知同伴病史。
游泳作為全身性運動需要科學規劃運動強度,建議根據個人體能制定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運動後及時補充電解質,定期進行心肺功能檢測,特殊人群應咨詢專業醫師制定個性化方案。日常注意觀察泳池水質公示信息,傳染病高發期減少公共水域活動頻率,如出現持續咳嗽、皮疹等異常症狀需及時就醫排查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