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血症是由於維生素 K 缺乏,導致體內某些維生素 K 依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以下
1. 維生素 K 儲存量低:胎兒肝內維生素 K 儲存量少,且由於胎盤對維生素 K 的通透性較低,母體維生素 K 很少進入胎兒體內等。
2. 維生素 K 合成不足:新生兒出生後,腸道內細菌少,導致維生素 K 合成不足等。
3. 母乳中維生素 K 含量低:母乳中維生素 K 含量15μg/L明顯低於牛乳60μg/L等。
4. 肝膽疾病:肝膽疾病影響維生素 K 的吸收等。
5. 長期使用抗生素:長期使用抗生素會抑制腸道菌群,使維生素 K 合成減少等。
下面對每個病因進行詳細介紹:
1. 維生素 K 儲存量低:
胎兒在母體內時,肝內維生素 K 儲存量較少。
胎盤對維生素 K 的通透性較低,使得母體的維生素 K 難以大量進入胎兒體內,導致胎兒出生時體內維生素 K 水平相對較低。
2. 維生素 K 合成不足:
新生兒出生後,腸道內細菌群落尚未完全建立,維生素 K 合成量不足。
正常情況下,腸道內的細菌可以合成一定量的維生素 K,但新生兒的腸道環境尚未成熟,影響了維生素 K 的合成。
3. 母乳中維生素 K 含量低:
母乳是新生兒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但母乳中維生素 K 的含量相對較低,僅為 15μg/L。
相比之下,牛乳中維生素 K 的含量為 60μg/L,明顯高於母乳。純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可能更容易出現維生素 K 缺乏。
4. 肝膽疾病:
肝膽疾病會影響維生素 K 的吸收。
肝臟是維生素 K 依賴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維生素 K 代謝和儲存的部位。當肝膽系統出現疾病時,可能會導致維生素 K 的吸收、代謝和利用障礙,從而增加新生兒出血症的發生風險。
5. 長期使用抗生素:
長期使用抗生素會破壞腸道內的正常菌群。
腸道菌群對於維生素 K 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抗生素的使用抑制了腸道菌群的生長和繁殖,使維生素 K 合成減少,進而增加了新生兒出血症的發病可能性。
對於新生兒出血症,家長需要注意觀察新生兒的身體狀況,如發現異常出血情況,應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給予適當的維生素 K 治療。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新生兒的衛生,避免感染,以減少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