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療、牽引治療、外固定治療、內固定治療、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1. 保守治療:對於一些身體狀況較差,無法耐受手術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適用。通過臥床休息、使用止痛藥物等方式緩解症狀。止痛藥物如布洛芬緩釋膠囊,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減輕炎症反應,從而緩解骨折帶來的疼痛;傷科接骨片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壯骨,促進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利於骨折愈合;骨肽片能調節骨代謝,刺激成骨細胞增殖,促進新骨形成,幫助股骨粗隆間骨折部位恢復。
2. 牽引治療:借助牽引裝置對骨折部位施加持續的牽引力,使骨折斷端逐漸復位並維持在正確位置。皮膚牽引是在皮膚表面粘貼膠布等進行牽引,適用於小兒或年老體弱患者;骨牽引則是通過在骨骼上穿針,利用牽引弓進行牽引,能提供更大的牽引力,常用於成年人。通過牽引可糾正骨折的移位,減輕骨折端的疼痛,為骨折愈合創造良好條件,對股骨粗隆間骨折起到穩定作用。
3. 外固定治療:採用外固定支架等裝置,直接固定在骨折部位的外部。外固定支架通過鋼針穿過皮膚和骨骼,將骨折斷端固定在一起,能有效維持骨折的復位,允許患者早期進行關節活動和部分負重。其優點是操作相對簡單,對骨折部位的軟組織損傷較小,可減少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有助於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康復。
4. 內固定治療:通過手術將鋼板、螺釘等內固定物植入體內,固定骨折斷端。動力髖螺釘DHS是常用的內固定方式,能使骨折端產生加壓作用,促進骨折愈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股骨粗隆間骨折,具有創傷小、固定牢固等優點。內固定能使骨折部位獲得穩定的固定,患者可早期進行功能鍛鍊,減少長期臥床帶來的併發症,提高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效果。
5. 人工關節置換術:對於一些骨質酥鬆嚴重、骨折粉碎程度高、難以通過內固定治療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適用。通過手術將病變的髖關節置換為人工關節,能迅速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人工關節置換後,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動,減少因長期臥床導致的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等併發症,改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預後。
治療期間要嚴格按照醫生要求進行護理和康復訓練,定期到醫院復查,根據恢復情況調整治療方案。飲食上多攝入富含蛋白質和鈣的食物,促進骨折愈合。保持積極心態,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