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中暑可從症狀表現、體溫變化、環境因素、出汗情況、意識狀態等方面入手。
1. 症狀表現:中暑初期可能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等較為常見的症狀,隨著病情發展,會有惡心、嘔吐、心慌、乏力等表現。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肌肉痙攣,尤其是四肢肌肉,以腓腸肌最為常見,患者會感到肌肉突然劇痛、僵硬。因為在高溫環境下大量出汗,體內的電解質失衡,導致肌肉興奮性改變引發痙攣。
2. 體溫變化:輕度中暑時體溫可略有升高,一般在 37.5℃至 38℃之間。而重度中暑體溫會急劇升高,可超過 40℃。高溫環境下身體散熱困難,產熱持續增加,使得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調,從而出現體溫異常升高的情況。
3. 環境因素:若長時間處於高溫一般指氣溫超過 32℃、高濕相對濕度超過 60%的環境中,人體散熱受到阻礙,就容易引發中暑。比如在炎熱的夏日戶外長時間勞作、在沒有空調且通風不良的室內工作等情況,都大大增加了中暑的風險。
4. 出汗情況:中暑早期往往會大量出汗,這是身體試圖通過汗液蒸發來散熱。但隨著病情加重,尤其是進入重度中暑階段,汗腺功能可能衰竭,出汗會明顯減少甚至無汗。此時身體散熱機制嚴重受損,體溫會快速上升。
5. 意識狀態:輕度中暑時意識通常清醒,但可能會感到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而重度中暑會影響神經系統,導致意識模糊、嗜睡、昏迷等。這是由於高溫對大腦神經細胞造成損害,影響了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一旦發現有類似中暑跡象,應盡快將患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開衣物,用濕毛巾擦拭身體降溫。若症狀較輕,可讓其適量飲用淡鹽水、藿香正氣水等。若症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需及時送往醫院進行專業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