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流膿可能是局部感染、糞便刺激、肛周損傷、靜脈曲張、肛門腺堵塞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 局部感染:外痔部位因清潔不當等原因滋生細菌引發感染,炎症刺激導致組織破潰流膿。可使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每天 2 - 3 次,每次 15 - 20 分鐘,起到消毒殺菌作用;塗抹紅霉素軟膏,能有效抑制細菌;口服頭孢克肟膠囊,遵醫囑用藥,控制炎症發展。
2. 糞便刺激:乾結或粗糙的糞便在排出時反復摩擦外痔,使其破損,進而引發流膿。要調整飲食結構,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可使用復方角菜酸酯栓,減輕局部摩擦;口服麻仁潤腸丸,軟化大便;配合使用康復新液,促進破損處愈合。
3. 肛周損傷:外力撞擊、擦拭過度等造成肛周損傷,累及外痔,引發流膿。避免再次損傷,保持肛周清潔。可外用雲南白藥氣霧劑,促進傷口愈合;口服三七片,活血化瘀;塗抹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均需遵醫囑。
4. 靜脈曲張:外痔處靜脈回流受阻,形成靜脈曲張團,局部血液淤積,易引發炎症、破潰流膿。避免久坐久站,適當活動。可口服邁之靈片,促進靜脈回流;使用地奧司明片,減輕局部腫脹;外用痔瘡膏,緩解症狀,遵醫囑使用。
5. 肛門腺堵塞:肛門腺分泌的液體無法正常排出,積聚在外痔周圍,引發感染流膿。可通過手術切開引流,排出膿液。術後使用甲硝唑栓,預防感染;口服阿莫西林膠囊,控制炎症;塗抹龍珠軟膏,促進恢復,嚴格遵醫囑。
日常要保持肛周清潔衛生,勤換內褲,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久坐,適當進行提肛運動,促進肛周血液循環,若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