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散熱主要通過輻射、傳導、對流、蒸發、出汗等方式進行。
1. 輻射:是指熱由一個物體表面通過電磁波的形式傳至另一個與它不接觸物體表面的一種方式。人體在安靜狀態下,當環境溫度較低時,輻射是主要的散熱方式。人體以紅外線的形式將體熱傳給外界較冷的物體,輻射散熱量的多少主要取決於皮膚與周圍環境的溫度差以及機體的有效散熱面積。
2. 傳導:是指機體的熱量直接傳給同它接觸的溫度較低的物體的一種散熱方式。傳導散熱量取決於皮膚與接觸物體之間的溫度差、接觸面積以及與皮膚接觸物體的導熱性能。例如用冰袋、涼席等,就是利用傳導散熱來降低體溫。
3. 對流:是指通過氣體或液體的流動來交換熱量的一種散熱方式。對流是傳導散熱的一種特殊形式,人體周圍總是繞有一薄層同皮膚接觸的空氣,人體的熱量傳給這一層空氣,由於空氣不斷流動對流,便將體熱帶走。對流散熱量受風速影響較大,風速越大,對流散熱量越多。
4. 蒸發:是指水分從體表汽化時吸收熱量而散髮體熱的一種方式。在正常體溫條件下,蒸發1g水可散髮2.43kJ的熱量,因此體表水分的蒸發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散熱形式。蒸發可分為不感蒸發和出汗兩種形式。不感蒸發是指體內的水分從皮膚和黏膜主要是呼吸道黏膜表面不斷滲出而被汽化的過程,這種蒸發不被所察覺,且與汗腺的活動無關。出汗是指汗腺主動分泌汗液的活動,通過汗液蒸發可以有效帶走大量體熱。
5. 出汗:出汗是汗腺主動分泌汗液的活動。當環境溫度升高到30℃左右時便開始出汗;如果空氣濕度較高且衣著較多,氣溫在25℃時便可出汗;在勞動或運動時,氣溫在20℃以下也可出汗,而且出汗量往往較多。出汗可分為溫熱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和味覺性出汗等。溫熱性出汗是由溫熱性刺激引起機體深部溫度升高,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使交感神經的膽鹼能纖維興奮,乙酰膽鹼釋放,引起全身小汗腺分泌汗液。精神性出汗是在精神緊張或情緒激動時,如恐懼、焦慮等情況下,機體出現的出汗現象,與體溫調節無關,此時出汗部位主要在掌心、足底及前額等處。味覺性出汗是在進食辛辣食物時,口腔內的痛覺神經末梢受到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頭面部和頸部出汗。
皮膚散熱受多種因素影響,日常要根據環境溫度合理增減衣物,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汗腺堵塞影響散熱。運動後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防止因大量出汗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若出現異常發熱、出汗過多或過少等情況,應及時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