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碰出血了可能是用力過猛、工具不潔、外耳道皮膚脆弱、鼓膜損傷、外耳道癤腫等因素導致,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清潔消毒、藥物治療、就醫處理等。
1. 用力過猛:掏耳朵時用力過大,容易划破外耳道皮膚導致出血。應立即停止掏耳,用乾淨的棉球輕輕按壓出血部位幾分鐘,一般可止血。之後保持外耳道清潔乾燥,避免污水進入。若出血較多或疼痛明顯,需及時就醫。
2. 工具不潔:使用的掏耳工具未清潔乾淨,帶有細菌等病原體,損傷皮膚後易引發感染出血。先用碘伏輕輕擦拭外耳道周圍進行消毒,避免向內深入。可遵醫囑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硼酸冰片滴耳液,預防感染。若出現紅腫、發熱等症狀加重情況,及時就診。
3. 外耳道皮膚脆弱:一些人外耳道皮膚天生比較薄且脆弱,掏耳時易破損出血。出血後用乾淨紗布輕壓止血,之後避免頻繁掏耳。可適當塗抹紅霉素眼膏、金霉素眼膏、莫匹羅星軟膏於外耳道入口處,遵醫囑用藥,促進皮膚修復。
4. 鼓膜損傷:掏耳過深可能導致鼓膜損傷出血,會伴有聽力下降、耳鳴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醫生會根據損傷程度進行處理。可能會使用頭孢克肟膠囊、阿莫西林膠囊、羅紅霉素膠囊等藥物預防感染,務必遵醫囑用藥。
5. 外耳道癤腫:外耳道局部發生癤腫,掏耳刺激後易出血。可先用生理鹽水輕輕清洗外耳道,再遵醫囑塗抹魚石脂軟膏、如意金黃散、百多邦軟膏。若癤腫較大或症狀嚴重,需及時就醫切開引流。
出血後要避免自行再次掏耳,防止加重損傷。保持耳部清潔,避免污水流入。飲食上盡量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若出血不止、耳部疼痛加劇、聽力明顯下降等異常情況,應盡快前往醫院耳鼻喉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