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中出現肌肉痙攣可能是寒冷刺激、電解質丟失過多、肌肉連續收縮過快、疲勞、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保暖、補充電解質、放鬆肌肉、休息、改善血液循環等。
1. 寒冷刺激:在低溫環境下運動,肌肉受寒冷刺激,興奮性會突然增高從而引發痙攣。比如冬季戶外鍛鍊、游泳時水溫過低等情況。此時應盡快離開寒冷環境,轉移到溫暖處,對痙攣部位的肌肉進行熱敷,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在痙攣處,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
2. 電解質丟失過多:運動中大量出汗,會導致體內的鈉、鉀、鈣等電解質丟失。當這些電解質失衡時,肌肉的興奮性改變,容易引發痙攣。像長時間劇烈運動後大量出汗又未及時補充電解質飲料的情況。可適量飲用含有電解質的飲料,如運動飲料。若痙攣嚴重,可遵醫囑口服補液鹽散、氯化鉀片、葡萄糖酸鈣口服液來補充電解質。
3. 肌肉連續收縮過快:運動時肌肉連續快速收縮,放鬆時間太短,會導致肌肉收縮與放鬆的協調性紊亂,引起痙攣。例如快速跑步、頻繁跳躍等運動。要立即停止當前運動,對痙攣肌肉進行緩慢拉伸,使其放鬆,同時輕輕按摩痙攣部位,促進肌肉恢復正常狀態。
4. 疲勞:身體疲勞時,肌肉的機能會下降,力量減弱,此時運動更容易引發痙攣。長時間運動、睡眠不足後運動等都可能導致。應馬上停止運動,找舒適的地方休息,讓身體得到放鬆恢復。可以對疲勞部位進行按摩、放鬆,幫助緩解肌肉疲勞。
5. 局部血液循環不良:運動時姿勢不正確、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等,會影響局部血液循環,使肌肉得不到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從而引發痙攣。比如長時間蹲位後突然站起運動。要改變不良姿勢,適當活動身體,促進血液循環。對痙攣部位進行輕柔的按摩和拉伸,改善局部血液供應。
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熱身,讓身體適應即將進行的運動強度;運動過程中合理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避免過度疲勞;運動後做好拉伸放鬆,幫助肌肉恢復。若肌肉痙攣情況頻繁出現或長時間不緩解,應及時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