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腫了應根據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局部外傷、下肢靜脈回流不暢、腎臟疾病、心功能不全等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或熱敷、藥物治療等。
1.長時間站立或行走: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導致腳踝腫脹。建議盡量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適時休息,活動下肢。
2.局部外傷:如扭傷、骨折等,會引起局部腫脹。建議如果是扭傷,可先冷敷減輕腫脹,24 小時後熱敷促進淤血吸收,必要時遵醫囑使用雲南白藥氣霧劑、三七片、跌打丸等藥物。
3.下肢靜脈回流不暢:如下肢靜脈曲張等,影響血液回流。建議穿醫用彈力襪,促進靜脈回流,也可遵醫囑使用邁之靈片、地奧司明片、羥苯磺酸鈣膠囊等藥物。
4.腎臟疾病:如腎炎等,可導致水鈉瀦留,引起腳踝腫脹。建議及時治療腎臟疾病,遵醫囑使用腎炎康復片、黃葵膠囊、金水寶膠囊等藥物。
5.心功能不全:心臟功能下降,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引起腳踝腫脹。建議積極治療心臟疾病,遵醫囑使用地高辛片、螺內酯片、呋塞米片等藥物。
如果腳踝腫脹持續不緩解或伴有疼痛、發熱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並進行針對性治療。同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