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抗凝藥使用方法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藥如達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凝血酶抑制劑等。
1. 普通肝素:通過與抗凝血酶Ⅲ結合,增強其對凝血因子的抑製作用。多采用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給藥,初始劑量需根據患者的體重、病情等因素調整,用藥期間需密切監測凝血功能,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使其維持在治療範圍內,以避免出血等不良反應。
2. 低分子肝素: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備而成,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長的半衰期。一般採用皮下注射,每日1 - 2次,劑量相對固定,無需常規監測凝血指標,但在特殊情況下,如腎功能不全、肥胖或消瘦患者,可能需要調整劑量。
3. 華法林:是一種維生素K拮抗劑,通過抑制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合成發揮抗凝作用。口服給藥,起效較慢,用藥期間需定期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根據INR值調整劑量。
4. 新型口服抗凝藥如達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直接作用於凝血因子,具有口服方便、起效快、無需常規監測凝血指標等優點。根據藥物不同,每日服用1 - 2次,固定劑量給藥,但對於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腎功能不全者,可能需要調整劑量。
5. 凝血酶抑制劑:主要用於治療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等特殊情況。給藥途徑包括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等,具體使用方法需根據藥物品種和患者病情而定。
抗凝藥的使用需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肝腎功能、合併疾病等多種因素,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選擇藥物和劑量,用藥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出血等不良反應,如有異常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