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可能是頸椎骨質增生、血管硬化、椎動脈狹窄、血液黏稠度增加、頸部肌肉緊張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
1. 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長期勞損、退變等導致骨質增生,壓迫椎動脈影響供血。可通過頸椎牽引,減輕對椎動脈的壓迫;進行頸部按摩、熱敷,緩解肌肉緊張;遵醫囑服用頸復康顆粒、布洛芬緩釋膠囊、甲鈷胺片,促進恢復。
2. 血管硬化:年齡增長、不良生活習慣等使血管壁增厚變硬,影響血液流通。要調整生活方式,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運動;遵醫囑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阿托伐他汀鈣片、血塞通軟膠囊,改善血管狀況。
3. 椎動脈狹窄:先天發育異常或後天病變引起。症狀較輕時可藥物保守治療,如遵醫囑用尼莫地平片、銀杏葉片、丹參滴丸;嚴重狹窄則需手術,如椎動脈內膜切除術等。
4. 血液黏稠度增加:飲水過少、高血脂等導致。要多喝水,稀釋血液;控制血脂,飲食調節結合運動;遵醫囑服用非諾貝特膠囊、辛伐他汀片、藻酸雙酯鈉片。
5. 頸部肌肉緊張:長期伏案、姿勢不良等造成。可通過頸部伸展運動、瑜伽等放鬆肌肉;進行理療如紅外線照射;遵醫囑外用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雲南白藥膏、活血止痛膏。
日常要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適當進行頸部活動和鍛鍊。保證充足睡眠,避免勞累。定期復查,根據恢復情況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