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治癒後形成的結節常見的形態有實性結節、部分實性結節、磨玻璃結節、鈣化結節、纖維硬結灶等。
1. 實性結節:實性結節在影像學上表現為密度均勻的軟組織影,邊界相對清晰。其內部結構較為致密,通常是由於肺結核炎症在愈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肉芽組織機化等形成的。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只有幾毫米,大的可達數釐米。多數情況下,實性結節如果沒有明顯的變化,且患者沒有相關症狀,一般提示病情穩定。
2. 部分實性結節:部分實性結節既有實性成分,又有磨玻璃成分。因為在肺結核的修復過程中,部分區域的炎症已經機化形成實性組織,而另一部分仍處於炎症的吸收或修復階段,呈現磨玻璃樣改變。部分實性結節需要密切關注,尤其是實性成分有增大等變化時,要警惕惡變的可能。
3. 磨玻璃結節:磨玻璃結節在影像學上表現為雲霧狀的稍高密度影,透過結節仍可看到其後方的血管和支氣管等結構。主要是由於肺結核炎症導致肺泡內有滲出物、炎性細胞浸潤等,在愈合過程中尚未完全吸收或纖維化。磨玻璃結節如果長期存在且有增大趨勢,也需要進一步評估。
4. 鈣化結節:鈣化結節表現為高密度影,形態多樣,可呈點狀、斑片狀或塊狀。因為肺結核病灶在愈合過程中,鈣鹽沈積在病變部位形成的。鈣化結節通常提示病變已經穩定,是肺結核治癒後的一種常見良性表現。
5. 纖維硬結灶:纖維硬結灶主要是由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的,在影像學上表現為條索狀或片狀的高密度影,邊界清晰。是肺結核炎症修復後遺留的瘢痕組織,一般不會引起症狀,也不需要特殊處理。
肺結核治癒後形成結節,應定期進行胸部影像學檢查,動態觀察結節的大小、形態、密度等變化。若結節出現明顯增大、形態改變或出現新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明確診斷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