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黏度異常可能是飲水過少、長期吸煙、缺乏運動、肥胖、炎症感染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增加飲水、戒煙、加強鍛鍊、控制體重、治療炎症等。
1. 飲水過少:身體缺水時,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會變得黏稠。日常生活中應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每天保證 1500- 2000 毫升的飲水量,可分多次飲用,不要一次性大量飲水。也可適量飲用淡茶水,如綠茶、普洱茶等,有助於稀釋血液。
2. 長期吸煙:香煙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應堅決戒煙,可通過逐漸減少吸煙量、使用戒煙輔助工具如戒煙貼、戒煙口香糖等方式幫助戒煙。同時,多呼吸新鮮空氣,進行適量運動,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加快有害物質排出。
3. 缺乏運動:身體活動少會使血液循環減慢,血液中的成分容易沈積,導致血黏度升高。每周應進行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適當進行力量訓練,如舉啞鈴、俯臥撐等。運動頻率保持在每周 3 - 5 次,每次 30 分鐘左右。
4. 肥胖:體內脂肪過多會影響血液循環,增加血液黏稠度。通過合理飲食和運動來控制體重,飲食上減少高熱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全穀物等富含膳食纖維食物的攝取。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奧利司他膠囊、左旋肉鹼片、輕身消胖丸等藥物輔助減肥。
5. 炎症感染:身體受到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感染引發炎症時,血液中的炎症因子等會使血黏度改變。積極治療炎症感染,細菌感染可遵醫囑使用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片、羅紅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韋林顆粒、阿昔洛韋片、磷酸奧司他韋膠囊等抗病毒藥物。
日常要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飲食盡量清淡,減少高油高鹽食物攝入。定期體檢監測血黏度等指標變化,若出現頭暈、乏力等不適症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