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和腸癌在性質、症狀、治療方法、預後等方面存在差異。
1. 性質: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可能與炎症刺激、遺傳等因素有關,大部分為良性病變。而腸癌是發生在腸道的惡性腫瘤,細胞具有異常增生、侵襲和轉移的能力,嚴重威脅生命健康。
2. 症狀:
腸息肉較小時通常無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間斷性便血、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一般不會引起腹痛、腹脹等不適。當息肉較大或出現併發症時,可能有腹痛、腹瀉等表現。腸癌早期症狀也不典型,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便血,多為暗紅色,伴有黏液或膿血,還會有腹痛、腹部腫塊、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交替、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
3. 治療方法
腸息肉的治療主要根據息肉的大小、形態、數量等決定。較小的息肉可在腸鏡下直接摘除,如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等。較大或有惡變傾向的息肉可能需要手術切除部分腸段。腸癌的治療則較為複雜,通常採用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包括術前新輔助化療、放療,手術切除腫瘤及周圍組織,術後輔助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
4. 預後:
腸息肉多數為良性,切除後預後良好,復發率相對較低。但某些類型的息肉如腺瘤性息肉有惡變可能,需定期復查。腸癌的預後與腫瘤的分期、病理類型、治療方法等密切相關。早期腸癌患者經過規範治療,5年生存率較高;而中晚期患者預後相對較差,容易出現復發和轉移。
腸道出現不適症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檢查,如腸鏡檢查等,以便早期發現病變,採取合適的治療措施,保障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