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瀉的分類常見到罕見依次有細菌感染性腹瀉、病毒感染性腹瀉、真菌感染性腹瀉、寄生蟲感染性腹瀉、其他病原體感染性腹瀉等。
1. 細菌感染性腹瀉:是較為常見的感染性腹瀉類型,主要由多種細菌引發。像大腸桿菌,可通過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傳播,導致腸道炎症,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症狀;痢疾桿菌能引起細菌性痢疾,症狀包括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後重及黏液膿血便等;霍亂弧菌引發的霍亂更是嚴重,會導致劇烈的水樣腹瀉、嘔吐,可迅速造成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危及生命。
2. 病毒感染性腹瀉:多由病毒侵襲腸道所致。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常見病原體,好發於秋冬季節,常表現為嘔吐、腹瀉,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諾如病毒傳染性極強,可通過污染的食物、水及密切接觸傳播,能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在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場所易暴發流行。
3. 真菌感染性腹瀉:通常在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容易發生。白色念珠菌是常見的致病真菌,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時,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侵犯腸道黏膜,引起腹瀉,大便可呈稀糊狀或帶有黏液。
4. 寄生蟲感染性腹瀉:由寄生蟲寄生在腸道引起。比如賈第蟲,可通過飲用被污染的水源感染,主要症狀為腹瀉、腹脹、惡心、嘔吐等;阿米巴原蟲能侵襲腸壁組織,引發阿米巴痢疾,表現為腹痛、腹瀉,大便呈果醬樣。
5. 其他病原體感染性腹瀉:相對較為罕見,可能由一些不常見的病原體引起,如衣原體、支原體等,這類病原體感染腸道後引發的腹瀉症狀可能不典型,診斷相對困難,需要結合特殊檢查來明確。
日常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吃不潔食物,避免飲用生水。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保持居住環境清潔,定期消毒。若出現腹瀉症狀且持續不緩解或伴有發熱、脫水等嚴重表現,應及時就醫,配合醫生進行檢查和治療,按要求用藥,以便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