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即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方法有瞭解患者症狀和體徵、血常規檢查、特異性抗體檢查、X線檢查、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等。
1.瞭解患者症狀和體徵:通常會表現出多關節、對稱性腫痛,尤其是手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受累。在活動期,患者常伴有明顯的晨僵,晨僵時間持續至少一小時。此外,關節腫脹、疼痛、關節畸形、關節活動受限或摩擦音等也是常見的症狀和體徵。
2.血常規檢查:患者可能會有輕度至中度貧血,白細胞數大多正常,但在活動期可略有增高。紅細胞沈降率(ESR)在活動性病變中常增高,可作為疾病活動的指標。此外,血清白蛋白可能降低,球蛋白增高,免疫蛋白電泳顯示IgG、IgA及IgM增多。這些指標的異常有助於醫生判斷病情的活動性和嚴重程度。
3.特異性抗體檢查:類風濕因子(RF)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常見自身抗體,可見於約70%的患者血清中。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抗CCP抗體)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抗體,其陽性患者的放射學破壞程度通常比抗體陰性的要嚴重。此外,還有其他抗角蛋白抗體如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等,這些抗體有助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
4.X線檢查:醫生通常會拍攝雙手關節的X線平片,包括正位片、側位片和後側位片,以觀察關節結構是否異常、關節間隙是否變窄、有無骨質增生等。X線檢查可以顯示關節的骨質破壞和關節間隙狹窄等病變,對於判斷病情的發展和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5.核磁共振成像檢查:主要用於觀察軟組織病變,對於評估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內部炎症反應和軟骨損害程度具有獨特優勢。雖然其不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常規檢查,但在患者病情活動性較高或有明顯的關節結構損傷時,可以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確診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除了接受規範的藥物治療外,還應注意加強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加重病情。同時,適當進行關節功能鍛鍊和物理治療,如熱敷、熱療、針灸等,有助於緩解關節症狀,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