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肌性斜頸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頸,臨床表現有頸部腫塊、斜頸畸形、斜視、面部不對稱、脊柱側凹等,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影響嬰兒生長髮育。
1.頸部腫塊:先天性肌性斜頸會使嬰兒出生後1-2周內出現頸部腫塊,位於頸部一側胸鎖乳突肌中段,腫塊會逐漸增大,通常在2-6個月內逐漸消失,1歲以下嬰兒建議根據醫生指導進行按摩治療,可促進局部血液流動,改善頸部腫塊,1歲後如按摩治療效果不佳,可按醫囑行使胸鎖乳突肌切斷術、胸鎖乳突肌延長術等手術治療。
2.斜頸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頸可在出生後存在斜頸畸形,部分嬰兒會在出生後2-3周出現,表現為患兒頭部活動受限,早期可能無明顯斜頸現象,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肌肉逐漸纖維化,出現不同程度的頸部旋轉功能受限,需及時就醫,可按醫囑選擇熱敷、手法牽引等方式治療。
3.斜視:頸部肌肉長期不正常收縮會影響嬰兒頭部姿勢以及視線方向,長期持續會引起斜視,表現為視力下降、視物重影等症狀,還容易有眼睛酸脹、頭暈頭痛的問題,應及時就診,遵醫囑選擇配鏡矯正、眼外肌增強術等方法治療,平衡眼位。
4.面部不對稱:頸部兩側肌肉長期受力不均會使面部承受異常牽拉,出現頭顱、面部的發育不對稱,眼睛和面部的不對稱較為突出,嚴重的會有顱骨畸形的情況,早期可以根據醫生建議在生活中給予矯正,如利用玩具引導患兒主動向患側轉頭、5個月後讓患兒嘗試伏臥抬頭的方式增強頸後伸肌群,達到主動牽動治療的目的。
5.脊柱側凹:頸椎長期偏向一側會影響頸椎生長髮育,使患側肩部抬高,嚴重的會引起頸椎、胸椎的側彎,手術治療能起到增加頸部活動度的效果,可根據病情類型選擇胸鎖乳突肌Z型延長術、關節鏡下松解術等手術方案,需要醫生結合患兒的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確定手術方案。
先天性肌性斜頸不及時矯正,會不利於良好體態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要引起重視,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