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患者的生活中經常出現失眠、多夢、嘴唇發白、腹脹、腹瀉、月經量減少、月經不調等症狀時,要引起高度重視,有可能是發生了心脾兩虛,大多數患者發生這種疾病,主要是因為長期過度勞累、飲食不規律、過度憂思引起的,患者發生之後,可以通過按摩的方式來進行調理,常見的按摩穴位包括以下幾個。
按摩是中醫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案的,不僅可以治療疾病,而且還可以起到保健效果,患者發生心脾兩虛之後可以按摩以下幾個穴位,效果都是不錯的。
第一、隱白穴。從中醫的角度來講,發生心脾兩虛通常是五臟郁結的結果,在發病期間常常會出現頭暈、目眩、健忘的症狀,此時可以按摩隱白穴,此穴位位於腳大指的內側,每天按壓5~6分鐘。
第二、太白穴。在中醫上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源泉,發生心脾兩虛之後可以按摩太白穴,這個穴位它是脾經的原穴,補脾效果是最好的。太白穴的位置非常好找,它是在腳背的內側邊緣,患者在按摩時可以用大拇指來進行按揉,每天堅持按摩3~5分鐘。在按摩時如果感覺到局部有酸脹感,這屬於正常反應不需要特殊處理。
按摩治療心脾兩虛的效果還是不錯的,患者可以嘗試一下。另外心脾兩虛是一個慢性疾病,患者的調理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治療心脾臟虛,除了採取按摩之外,也可以結合其他的方式來進行調理,比如運動或者是藥物治療,首選的藥物是六味地黃丸和安神養心丸,這兩種藥都屬於中成藥,可以起到補腎寧心、補益脾腎的作用,其次在運動方面可以選擇低強度的運動,比如慢跑、打太極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