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症狀包括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食慾不振等。
1. 腹痛:是胃腸道疾病常見症狀,原因多樣。可能因飲食不當,如食用過多辛辣、生冷食物刺激胃腸道黏膜引發;也可能是胃腸道炎症,像胃炎、腸炎等,炎症因子刺激胃腸壁神經導致疼痛;還有可能是腸梗阻等嚴重疾病,腸道內容物無法正常通過,引起腸管擴張、痙攣而疼痛。
2. 腹瀉: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頻率,糞質稀薄。感染因素如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腸道,破壞腸道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可致腹瀉;消化不良時,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在腸道內發酵,刺激腸道蠕動加快也會引發腹瀉;腸道腫瘤影響腸道正常生理功能,同樣可能出現腹瀉症狀。
3. 惡心:常為嘔吐的前驅感覺,可由多種因素引起。聞到刺激性氣味、暈車暈船等外界因素刺激內耳感受器,通過神經傳導至大腦嘔吐中樞,引發惡心;妊娠期間,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影響胃腸道功能,也容易出現惡心;一些藥物副作用也可能導致惡心,比如抗生素、化療藥等。
4. 嘔吐:是胃內容物經食管、口腔排出體外的反射動作。除上述引起惡心的原因可導致嘔吐外,顱內壓增高,如腦部腫瘤、腦出血等疾病,會刺激嘔吐中樞,引發噴射性嘔吐;胃腸道梗阻時,胃內容物無法正常下行,積聚在胃內,壓力升高,也會引起嘔吐。
5. 食慾不振:表現為對食物缺乏興趣,進食量減少。精神因素如長期焦慮、抑鬱,會影響神經調節,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導致食慾不振;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身體代謝減慢,胃腸道功能也受影響,出現食慾下降;某些藥物的不良反應也可能造成食慾不振。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道感染。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精神過度緊張。若出現持續或嚴重的胃腸道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遵醫囑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