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下腫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內鏡隨訪觀察、內鏡下切除、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藥物治療等。
1. 內鏡隨訪觀察:對於一些較小且無症狀、生長緩慢、傾向良性的胃黏膜下腫瘤,可通過定期內鏡檢查來密切觀察其大小、形態、位置等變化。因為這類腫瘤在初期可能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不良影響,通過定期隨訪能及時發現腫瘤是否有惡變傾向或其他異常改變,以便適時調整治療方案。一般建議每隔 3 - 6 個月進行一次內鏡檢查,同時結合超聲內鏡評估腫瘤情況。
2. 內鏡下切除:適用於部分起源於黏膜肌層或黏膜下層、直徑相對較小的胃黏膜下腫瘤。該方法通過內鏡器械直接將腫瘤完整切除,能在保留胃正常結構和功能的同時去除病灶。其有效性在於精准定位腫瘤並完整剝離,減少腫瘤殘留和復發風險。常用的內鏡切除技術包括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術後需禁食 24 - 48 小時,密切觀察有無出血、穿孔等併發症。
3. 腹腔鏡手術:對於內鏡下難以切除或懷疑有惡變可能但尚未廣泛轉移的胃黏膜下腫瘤,可採用腹腔鏡手術。腹腔鏡手術通過在腹部建立操作通道,利用腹腔鏡器械進行腫瘤切除和淋巴結清掃。這種方法對胃黏膜下腫瘤有效是因為它能在直視下更清晰地觀察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完整切除腫瘤,同時創傷相對較小,術後恢復較快。術後需注意傷口護理,避免感染,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4. 開腹手術:當胃黏膜下腫瘤較大、侵犯範圍廣、與周圍組織粘連嚴重或高度懷疑惡變且無法通過腹腔鏡完成手術時,會選擇開腹手術。開腹手術能直接充分暴露手術視野,更徹底地切除腫瘤及可能受累的組織和淋巴結。雖然創傷較大,但對於複雜情況的胃黏膜下腫瘤,能最大程度保證腫瘤切除的完整性,降低復發風險。術後需加強營養支持,預防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併發症。
5. 藥物治療:對於一些特殊類型的胃黏膜下腫瘤,如胃腸道間質瘤,可採用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甲磺酸伊馬替尼膠囊、蘋果酸舒尼替尼膠囊、瑞戈非尼片,需遵醫囑用藥。這些藥物能特異性地阻斷腫瘤細胞生長和擴散所需的信號通路,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和存活,從而控制胃黏膜下腫瘤的發展。藥物治療一般用於無法手術切除、術後復發轉移或術前縮小腫瘤體積的患者,治療期間需定期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指標,評估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
胃黏膜下腫瘤患者治療後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飲食上選擇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同時要嚴格按照醫生要求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處理,確保身體恢復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