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酵母樣菌、白念珠菌在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臨床症狀、診斷方法、治療方法上存在差異。
1. 生物學特性:霉菌是絲狀真菌的統稱,菌絲體發達,有分枝;酵母樣菌形態類似酵母,多為單細胞,以出芽方式繁殖;白念珠菌屬於酵母樣菌的一種,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有假菌絲。
2. 致病性:霉菌可侵犯人體多個部位,引起皮膚、毛髮、指趾甲等淺部感染,也可導致肺部、腦部等深部感染;酵母樣菌致病性相對較弱,多在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引發感染;白念珠菌是常見的條件致病菌,可引起皮膚黏膜感染,如口腔念珠菌病、陰道炎等,嚴重時可侵入血液導致全身性感染。
3. 臨床症狀:霉菌感染症狀因感染部位而異,如皮膚霉菌感染表現為紅斑、脫屑、瘙癢等;酵母樣菌感染症狀相對較輕,可能出現局部紅腫、輕微瘙癢;白念珠菌感染口腔可見白色斑膜,陰道感染有豆腐渣樣白帶、外陰瘙癢等。
4. 診斷方法:霉菌診斷常通過直接鏡檢觀察菌絲形態,培養鑒定菌種;酵母樣菌主要依靠塗片鏡檢和培養,觀察細胞形態和生長特徵;白念珠菌除鏡檢和培養外,還可進行生化鑒定及血清學檢測。
5. 治療方法:霉菌治療根據感染部位和嚴重程度選擇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藥物,如酮康唑、伊曲康唑等;酵母樣菌感染一般去除誘因後,使用抗真菌藥物局部治療即可;白念珠菌治療常用制霉菌素、氟康唑等,嚴重感染需全身用藥。
日常要注意保持皮膚和黏膜清潔,避免濫用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增強機體免疫力,若出現疑似感染症狀應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