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低頭引起頸部疼痛可能是頸部肌肉勞損、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椎小關節紊亂、頸部筋膜炎、頸椎間盤突出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康復鍛鍊等。
1. 頸部肌肉勞損:長期低頭使頸部肌肉持續處於緊張狀態,易引發勞損。表現為頸部酸痛、肌肉僵硬。可通過熱敷,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於頸部,每次 15 - 20 分鐘,促進血液循環;按摩,由專業人員按摩頸部肌肉,緩解肌肉緊張;還可進行頸部伸展運動,如緩慢抬頭、低頭、左右轉頭及側屈等,增強肌肉力量。
2.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長時間低頭改變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患者常感頸部疼痛、僵硬,嚴重時會有頭暈等症狀。可使用頸椎牽引器進行牽引,拉伸頸椎間隙,減輕椎間盤壓力;佩戴頸椎矯正器,幫助恢復頸椎生理曲度;遵醫囑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腸溶片、氯唑沙宗片,減輕疼痛與肌肉緊張。
3. 頸椎小關節紊亂:長期不良姿勢致頸椎小關節位置改變。症狀為頸部突發疼痛、活動受限。需找專業醫生進行手法復位,調整小關節位置;配合紅外線照射,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康復期間進行適量頸部運動,如米字操,增強頸椎穩定性。
4. 頸部筋膜炎:長期低頭引發頸部筋膜無菌性炎症。頸部有瀰漫性疼痛,晨起或勞累後加重。可進行超聲波治療,促進炎症吸收;塗抹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酮洛芬凝膠、雲南白藥膏,減輕炎症與疼痛;注意頸部保暖,避免受寒加重症狀。
5. 頸椎間盤突出:低頭使頸椎間盤壓力增大,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患者頸部疼痛,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可進行針灸治療,刺激穴位疏通經絡;遵醫囑服用甲鈷胺片、維生素 B12 片、根痛平顆粒,營養神經、緩解疼痛;嚴重時可能需手術治療。
日常要保持正確坐姿和站姿,避免長時間低頭,定時活動頸部,適當進行頸部鍛鍊,如游泳、放風箏等。若疼痛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