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裂出血可能是大便乾結、局部感染、外傷、肛管狹窄、肛門括約肌痙攣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調整飲食、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 大便乾結:因長期不良飲食習慣,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喝水少,導致大便乾結變硬。在排便時乾結大便強行通過肛管,易撕裂肛門皮膚引發肛裂出血。日常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類,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遵醫囑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麻仁潤腸丸、開塞露,促進排便,減輕對肛門的損傷。
2. 局部感染:肛門局部衛生不良,細菌滋生感染,炎症刺激使肛管皮膚脆弱,排便時易破損出血。要注意肛門清潔,便後用溫水清洗。遵醫囑塗抹紅霉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控制局部炎症,促進傷口愈合。
3. 外傷:異物插入肛門、劇烈運動等意外導致肛門局部損傷,引起肛裂出血。需避免再次受傷,保持傷口清潔。若出血較多,及時就醫處理。遵醫囑口服雲南白藥膠囊、致康膠囊、獨一味軟膠囊,止血化瘀。
4. 肛管狹窄:先天性肛管發育異常或後天因手術等導致肛管狹窄,排便時肛管無法正常擴張,易造成肛裂出血。輕度狹窄可通過擴肛治療,嚴重時需手術擴大肛管。術後遵醫囑用康復新液濕敷、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塗抹、復方黃柏液塗劑坐浴,促進恢復。
5. 肛門括約肌痙攣:精神緊張、局部炎症刺激等可致肛門括約肌痙攣,使肛管壓力升高,阻礙血液循環,導致肛管皮膚缺血、破裂出血。可通過溫水坐浴放鬆括約肌,緩解痙攣。遵醫囑口服地奧司明片、邁之靈片、消脫止-M片,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日常要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定時排便,避免久坐久站,適當運動,保持肛門清潔衛生,若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