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上抽筋可能是寒冷刺激、過度疲勞、姿勢不當、缺鈣、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保暖、休息、調整姿勢、補鈣、改善循環等。
1. 寒冷刺激:腳踝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中,如秋冬季節未做好保暖,或長時間吹空調、風扇直吹腳踝,會使局部肌肉強烈收縮和痙攣,引發抽筋。此時應及時脫離寒冷環境,用熱毛巾或熱水袋熱敷腳踝,每次 15 - 20 分鐘,每天 3 - 4 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
2. 過度疲勞:長時間行走、跑步、登山或進行劇烈運動,使腳踝周圍肌肉過度疲勞,代謝廢物堆積,肌肉收縮與舒張功能失調,容易導致抽筋。要立即停止活動,讓腳踝充分休息,可適當按摩腳踝周圍肌肉,從下往上輕輕揉捏,力度適中,每次 10 - 15 分鐘,幫助放鬆肌肉。
3. 姿勢不當: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如久站、久坐且腳踝處於扭曲狀態,會使腳踝局部肌肉持續緊張,引發抽筋。應及時調整姿勢,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適當活動腳踝,進行屈伸、旋轉等動作,每個動作重復 10 - 15 次,改善肌肉狀態。
4. 缺鈣:當體內鈣含量不足時,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加,容易引起肌肉痙攣,尤其是在腳踝等部位。可通過飲食補鈣,多吃富含鈣的食物,如牛奶、豆製品、蝦皮等。也可遵醫囑服用碳酸鈣 D3 片、維 D 鈣咀嚼片、葡萄糖酸鈣口服液等補充鈣劑,同時多曬太陽,促進鈣吸收。
5. 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下肢靜脈曲張、血栓等疾病會影響腳踝局部血液循環,導致肌肉缺氧、缺血,引起抽筋。應及時就醫檢查,明確病因。若是靜脈曲張,可遵醫囑穿彈力襪緩解症狀;若是血栓,可能需遵醫囑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華法林鈉片、利伐沙班片等藥物治療。
日常要注意腳踝保暖,避免過度勞累,保持正確姿勢,適當進行體育鍛鍊,合理飲食保證營養均衡。若抽筋頻繁發作或伴有疼痛、腫脹等異常症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