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是指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域發生的疼痛,是一種常見的周圍神經疾病。坐骨神經痛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部的疼痛,疼痛可呈陣發性或持續性,有時還會伴有麻木、無力等症狀。在咳嗽、打噴嚏、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壓的動作時,疼痛可能會加重。
坐骨神經痛的病因多種多樣,常見的有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梨狀肌綜合徵等。不同病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其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果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詳細的檢查,以明確病因,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一、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經痛
1. 腰部疼痛:多為首發症狀,可伴有臀部及下肢的放射痛。
2. 下肢放射痛:疼痛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放射,從臀部開始,向下延伸至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部。
3. 麻木無力:受累神經支配區域可出現麻木、無力等症狀,嚴重時可影響行走。
2.腰椎管狹窄症引起的坐骨神經痛
1. 間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下肢疼痛、麻木、無力等症狀,休息後可緩解,繼續行走後症狀再次出現。
2. 腰部及下肢疼痛:疼痛可呈放射性,也可為酸痛、脹痛等。
3. 感覺異常:下肢可有麻木、發涼等感覺異常。
3.梨狀肌綜合徵引起的坐骨神經痛
1. 臀部疼痛:疼痛可向大腿後側及小腿放射。
2. 下肢放射痛:與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相似,但疼痛範圍相對較小。
3. 活動受限:髖關節外展、外旋時疼痛加重,可伴有跛行。
坐骨神經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長時間久坐或站立,定時改變體位;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避免彎腰搬重物,如需搬重物,應先蹲下,將重物靠近身體,再慢慢起身;堅持進行腰部及下肢的功能鍛鍊,如游泳、瑜伽等,但應避免劇烈運動;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彎腰駝背;飲食上應注意營養均衡,多攝入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如果症狀加重或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