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便血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症狀,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胃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痔瘡、肛裂等。
1. 胃潰瘍:長期不良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可導致胃黏膜受損,形成潰瘍。當潰瘍侵蝕血管時,可引起吐血便血。治療需使用抑酸藥如奧美拉唑、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如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需進行根除治療。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
2.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常見於肝硬化患者,門靜脈高壓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當血管破裂時,會出現大量吐血便血。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止血如生長抑素、內鏡下止血、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等,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
3. 急性胃黏膜病變:應激狀態如嚴重創傷、大手術、大面積燒傷等、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等可引起胃黏膜急性損傷,導致吐血便血。治療主要是去除病因,同時使用抑酸藥、胃黏膜保護劑等。
4. 痔瘡:久坐、便秘、長期飲酒等可誘發痔瘡,導致便血,一般為鮮紅色血,附著在大便表面或便後滴血。治療包括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外用痔瘡膏、栓劑,嚴重者需手術治療。
5. 肛裂:大便乾結、排便用力等可引起肛管皮膚裂傷,出現便血,伴有肛門疼痛。治療包括保持大便通暢,局部坐浴,外用藥物如消酸甘油軟膏等,保守治療無效時可手術治療。
出現吐血便血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後進行針對性治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規律,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