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膈疝的CT表現主要包括縱膈移位、疝入臟器結構、縱膈脂肪間隙模糊、鄰近血管受壓、肺組織受壓變形等,具體表現因疝入部位和程度而異。
1. 縱膈移位:表現為縱膈結構整體或局部向對側胸腔偏移,常見於先天性膈肌缺損或創傷性膈疝,CT矢狀位或冠狀位重建可清晰顯示膈肌連續性中斷及移位方向。
2. 疝入臟器結構:腹腔臟器如胃、腸管、大網膜經膈肌缺損進入胸腔,CT可見含氣腸管、脂肪密度或對比劑填充的胃腔位於縱膈或胸腔內,多伴鄰近結構受壓變形。
3. 縱膈脂肪間隙模糊:疝入組織周圍脂肪層密度增高,邊界不清,提示局部炎症或水腫,需結合臨床排除感染性病變。
4. 鄰近血管受壓:疝囊較大時可壓迫腔靜脈、肺動脈或心臟,CT增強掃描顯示血管形態異常、管腔狹窄或血流動力學改變,需警惕循環障礙風險。
5. 肺組織受壓變形:疝入臟器佔據胸腔空間導致肺葉萎陷或膨脹不全,CT可見局部肺紋理稀疏、透亮度減低,嚴重者合併呼吸功能異常。
對於存在胸痛、呼吸困難或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症狀的患者,建議盡早就醫完善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日常生活中需避免劇烈運動或腹壓增高的動作如舉重、劇烈咳嗽,術後患者需定期復查CT評估膈肌修復情況及有無復發徵象。若出現急性胸腹部疼痛、嘔吐或呼吸急促等表現,應立即就診以避免疝內容物嵌頓或絞窄等嚴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