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黏膜出血的表現有瘀點、紫癜、瘀斑、血腫、鼻出血等。
1. 瘀點:是皮膚、黏膜出血的常見表現之一。通常表現為針尖大小的出血點,不高出皮膚表面,壓之不褪色。瘀點可散在分布,也可成群出現,常見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等疾病。
2. 紫癜:一般為直徑3 - 5mm的皮下出血。顏色多為紫紅色,開始時顏色較鮮艷,隨後逐漸變淡。紫癜可融合成片,形成大片的瘀斑。常見原因包括血管壁功能異常、血小板異常及凝血功能障礙等,如單純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3. 瘀斑:直徑大於5mm的皮下出血稱為瘀斑。瘀斑的顏色較深,呈青紫色或紫紅色,邊界相對清晰。瘀斑形成後,吸收較慢,可遺留色素沈著。常見於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如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症等。
4. 血腫: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皮膚、黏膜出血表現。多由於較大血管破裂,血液在局部組織內積聚形成腫塊。血腫部位有明顯的腫脹、疼痛,觸之有波動感。常見於外傷、手術等導致的血管破裂。
5. 鼻出血:鼻出血也是皮膚、黏膜出血的一種表現。可由鼻腔局部病變引起,如鼻黏膜乾燥、鼻竇炎等,也可由全身性疾病導致,如高血壓、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鼻出血的出血量可多可少,輕者僅表現為涕中帶血,重者可出現大量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當出現皮膚、黏膜出血時,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凝血功能檢查等,以明確病因,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相應的治療。同時,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傷,保持皮膚、黏膜的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