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是一類較為廣泛的疾病,常見的有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還有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等,罕見的有自身免疫性肝病、遺傳代謝性肝病等,類型不同,後果不一樣。
1.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炎症,主要通過血液、性接觸、母嬰等途徑傳播。乙肝患者可能出現乏力、食慾減退、黃疸皮膚和鞏膜發黃、肝區疼痛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等。丙肝早期症狀相對不明顯,部分患者可發展為慢性肝炎,長期可導致肝臟纖維化、肝硬化。
2.脂肪肝:是由於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而引起的病變。輕度脂肪肝多無明顯症狀,中度和重度脂肪肝可出現乏力、右上腹隱痛、消化不良等。長期的脂肪肝可進展為脂肪性肝炎,進一步發展可導致肝硬化。
3.酒精性肝病: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肝臟受損。初期可出現酒精性脂肪肝,進一步發展為酒精性肝炎,嚴重時可引起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患者常有飲酒史,可伴有肝功能異常、黃疸等。
4.藥物性肝病:因使用某些藥物而引起的肝臟損傷。可表現為各種類型的肝炎,如肝細胞損傷型、膽汁淤積型等,症狀多樣,如發熱、皮疹、瘙癢、黃疸等。停藥後部分患者可自行恢復,嚴重者可導致肝衰竭。
5.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機制異常導致的肝臟疾病,常見的有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患者可出現乏力、黃疸、瘙癢等症狀,病情進展緩慢,若不及時治療,可逐漸加重,影響肝臟功能。
6.遺傳代謝性肝病:由遺傳因素導致肝臟代謝酶或轉運體缺陷引起的疾病。不同類型的遺傳代謝性肝病症狀各異,如肝豆狀核變性可出現肝臟損害、神經系統症狀等;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可導致肝硬化等。
得了肝病後,患者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適量運動等。飲食上要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要定期復查肝功能、腹部超聲等相關檢查,及時瞭解病情變化,遵醫囑進行治療,以延緩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