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胎記3巨頭是太田痣、伊藤痣、蒙古斑。
太田痣是一種波及鞏膜及同側面部沿三叉神經眼支、上頜支走行部位的灰藍色斑片損害,好發於有色人種,如東方人及黑人。女性多見。發病年齡在嬰兒期及青春期有兩個峰段,其中1歲以內發病佔61.35%。它可能與遺傳有關,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太田痣的皮損為淡青色、灰藍色、褐青色至藍黑色或褐黃色的斑片或斑點,斑片中央色深,邊緣漸變淡,偶爾色素斑的某些區域可隆起甚至發生粟粒到綠豆大小的小結節。斑點呈群集狀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為斑片,邊緣為斑點。皮損的顏色因日曬、勞累、月經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變深擴大。本病最常見的受累部位為眶周、顳、前額、顴部和鼻翼,即相當於三叉神經第、二支分布的區域;單側分布,偶為雙側性約10%左右,約2/3的患者同側鞏膜出現藍染,結膜、角膜、虹膜、眼底、視神經乳頭、視神經、眼球後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
伊藤痣的皮膚損害表現及病理與太田痣相似,但部位不同,伊藤痣發生於肩頸、鎖骨上區及上臂等處。它的色素斑位於鎖骨上後支和皮膚臂神經側支分布區域內,如肩部、頸側、鎖骨上區和上臂。可單獨發生,或與太田痣同時發生。亦有稱為肩峰三角肌褐青色痣。
蒙古斑是一種先天性的良性灰藍色斑,常見於新生兒的骶部和臀部。蒙古斑的形成與遺傳因素有關,是胚胎發育過程中一些黑素細胞停留在真皮層延遲消失所致。蒙古斑的皮損通常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淡藍色、暗藍色或青灰色斑片,邊界不清,表面光滑。蒙古斑通常會在兒童時期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治療。
對於有青色胎記的人,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避免過度摩擦和刺激胎記部位。如果胎記出現異常變化,如顏色加深、面積增大、表面隆起或出現潰瘍等,應及時就醫,以便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