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簡稱,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臟炎症病變為主的傳染病,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
甲肝的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有畏寒、發熱、食慾減退、惡心、疲乏、肝腫大及肝功能異常等症狀。部分病例出現黃疸,無症狀感染病例較常見。任何年齡均可患本病,但主要為兒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臨床症狀一般較兒童為重。
甲肝的潛伏期為15~45天,平均持續30天。在感染後,病毒會在肝臟內繁殖,導致肝細胞受損。患者在發病初期,通常會感到全身乏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等,隨後可能會出現黃疸,表現為皮膚和鞏膜黃染、尿液顏色加深等。
對於甲肝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肝功能檢查、血清學檢查以及病毒學檢查等。一旦確診為甲肝,患者應及時進行隔離治療,以避免病毒的傳播。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休息、營養支持和對症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在數周內恢復健康,且預後良好,不會轉為慢性肝炎。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甲肝的發生,我們應該注意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等。同時,加強對食品衛生的監管,防止食品被污染,也是預防甲肝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出現疑似甲肝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