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問醫生logo 快速問醫生

肝性腦病的發病機制有哪些

發佈時間:2025-02-21 11:32:00
吳鵬波副主任醫師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肝性腦病的發病機制有氨中毒學說、假性神經遞質學說、γ-氨基丁酸/苯二氮䓬復合體學說、色氨酸、錳離子等。

1. 氨中毒學說:

氨代謝紊亂引起的氨中毒是肝性腦病,特別是門體分流性肝性腦病的重要發病機制。氨主要來源於腸道、腎和骨骼肌生成的氨,其中以腸道產氨為主。當肝功能嚴重受損時,肝臟對氨的代謝能力下降,同時門體分流存在時,腸道的氨未經肝臟解毒而直接進入體循環,使血氨升高。氨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干擾腦的能量代謝,使腦內神經遞質發生改變等,從而引起一系列神經精神症狀。

2. 假性神經遞質學說:

正常時,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等,在肝臟被分解代謝。當肝功能衰竭時,肝臟對這些氨基酸的代謝能力降低,芳香族氨基酸在腸道細菌脫羧酶的作用下生成苯乙胺和酪胺,這些胺類物質進入腦組織,在腦內β-羥化酶的作用下分別生成苯乙醇胺和羥苯乙醇胺,它們的化學結構與正常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極為相似,但生理效應卻遠較正常神經遞質弱,故稱為假性神經遞質。當假性神經遞質增多時,可取代正常神經遞質,導致神經傳導障礙,出現意識障礙與昏迷。

3. γ-氨基丁酸/苯二氮䓬復合體學說:

γ-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動物大腦的主要抑制性神經遞質,由腸道細菌產生,在門體分流和肝衰竭時,可繞過肝臟進入體循環。當血中GABA水平增高時,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與腦內GABA受體結合,使神經傳導抑制,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同時,苯二氮䓬類物質在肝性腦病患者體內也增多,與GABA受體結合後,可增強GABA的作用,進一步加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

4. 色氨酸:

正常情況下,血漿中色氨酸與白蛋白結合不易進入血腦屏障。肝功能衰竭時,血漿白蛋白水平降低,同時體內存在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它們與色氨酸競爭白蛋白結合位點,使游離色氨酸增多,游離色氨酸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在腦內,色氨酸在色氨酸羥化酶作用下生成5-羥色氨酸,再經脫羧酶作用生成5-羥色胺,5-羥色胺是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從而誘發肝性腦病。

5. 錳離子:

錳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在肝性腦病患者體內,由於肝臟對錳的代謝能力下降,同時門體分流使錳繞過肝臟直接進入體循環,導致血錳水平升高。錳在腦內蓄積,可影響神經細胞的功能和結構,干擾神經遞質的代謝,抑制線粒體的呼吸作用等,從而參與肝性腦病的發病過程。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大便通暢,減少腸道氨的吸收,可適當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避免使用鎮靜催眠藥等可能誘發肝性腦病的藥物。飲食上要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避免一次攝入過多蛋白質加重肝臟負擔。定期復查肝功能等指標,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並調整治療方案。

相關文章
肝性腦病的發病機制有哪些
快速問醫生 快速問醫生
關註微信公眾號,立即問醫生微信掃描關註快速問醫生公眾號
近期最多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