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紋狀體損害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改變、運動異常等。以下是其具體表現:
1. 震顫麻痹:表現為靜止性震顫,多始於一側上肢遠端,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及對側上下肢,靜止時明顯,運動時減輕,入睡後消失;肌強直,呈現鉛管樣或齒輪樣強直,關節被動運動時阻力增加;運動遲緩,隨意運動減少,動作緩慢,始動困難,精細動作如書寫、扣紐扣等困難;姿勢平衡障礙,患者站立時呈屈曲體姿,行走時上肢協同擺動動作消失,步幅縮短,起步困難,步伐細小,越走越快,呈慌張步態。
2. 舞蹈症:肢體不自主的快速、無目的、不對稱的舞蹈樣動作,如擠眉、弄眼、聳肩、轉頸、手指間斷性屈伸等,情緒緊張或興奮時加重,安靜時減輕,入睡後消失。
3. 手足徐動症:肢體遠端游走性肌張力增高與降低動作,表現為手指緩慢交替性伸屈動作,腕過屈或過伸,足趾跖屈或背屈,以及扭轉、內收等奇異動作,安靜時明顯,動作時減輕,入睡後消失。
舊紋狀體損害的表現多樣且複雜,不同患者的症狀可能存在差異。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詳細的神經系統檢查和相關輔助檢查,如頭顱CT、MRI等,以明確病因,早期診斷和治療,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預後和生活質量。同時,患者應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康復訓練等,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