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問醫生logo 快速問醫生

新型隱球菌怎麼致病

發佈時間:2025-02-13 08:20:53

新型隱球菌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皮膚黏膜入侵、血行播散、醫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誘發等方式致病。

1. 呼吸道吸入:

新型隱球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如土壤、鴿糞等。當在日常生活中吸入含有新型隱球菌的氣溶膠後,真菌可在肺部定植。多數情況下,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可將其清除而不發病,但在免疫力低下時,隱球菌可在肺部大量繁殖,引起肺部炎症,出現咳嗽、咳痰、發熱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肺部空洞、肺實變等病變。

2. 皮膚黏膜入侵:

當皮膚或黏膜有破損時,新型隱球菌可通過破損處侵入人體。例如,皮膚的擦傷、燒傷、手術切口等,都可能成為隱球菌入侵的門戶。侵入後可在局部引起皮膚感染,表現為丘疹、結節、潰瘍等,還可能進一步向深部組織蔓延。

3. 血行播散:

肺部或其他部位感染新型隱球菌後,真菌可進入血液循環,隨著血流播散至全身各個器官和組織。常見的受累部位包括中樞神經系統、骨骼、關節、肝臟、脾臟等。血行播散可導致病情迅速惡化,引起多器官功能損害,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可出現頭痛、嘔吐、視力障礙、精神症狀等,嚴重威脅生命。

4. 醫源性感染:

在醫療操作過程中,如使用被新型隱球菌污染的醫療器械、輸液製品等,也可能導致感染。例如,心臟手術、器官移植等侵入性操作,如果無菌操作不嚴格,就有可能引入隱球菌,引發嚴重的術後感染。

5. 免疫功能低下誘發:

免疫功能低下是新型隱球菌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如艾滋病患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惡性腫瘤患者等,由於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對新型隱球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感染。而且感染後病情往往較為嚴重,治療也相對困難。

對於可能接觸新型隱球菌的高危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長期從事與土壤或鳥類接觸工作的人員等,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接觸可能的傳染源。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咳嗽、頭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

相關文章
新型隱球菌怎麼致病
快速問醫生 快速問醫生
關註微信公眾號,立即問醫生微信掃描關註快速問醫生公眾號
近期最多人在看